近日,上海市經信委印發《上海市下一代顯示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這預示著上海這座中國經濟第一城,正式下場新型顯示關鍵産業鏈的競爭。不過,大屏君卻覺得,上海在布局新型顯示上"起大早、趕晚集",已具有非常的緊迫性。
上海顯示産業的發展"曆史比較坎坷"
全球顯示産業進入以半導體技術爲核心的時代以來,上海的布局並不慢。可以說是中國領先,緊追世界一流。
大屏君記得,2003年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成立。其由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合資,注冊資本500億日元(上海廣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75%,NEC持股25%)。目標是建設國內首條5代液晶面板産線——這是當時全球液晶顯示最先進的世代線項目之一。夏普投資的全球第一條6代線,建成要等到2004年。而且,作爲外資引進項目,達到當時全球最高量産線等級,已經是引進技術的上限。同時,因爲是已有量産記錄的規格,所以技術風險也比較小。
但是,這家足可以成爲中國液晶顯示搖籃的企業,卻並沒有走到今天。上廣電NEC最輝煌的時候是2005年10月,其15英寸顯示屏銷量超過72萬片,已占世界四成份額,位列世界第一。但是,此後在進一步的技術叠代中,其錯失發展機遇——或者說,其主要投資者未能領悟液晶顯示行業"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産能密集、人才密集、投入密集、叠代迅速"的行業規律。加之與外資合作方的路徑理念沖突,國外液晶面板廠商的集體打壓與圍剿,上廣電NEC在2009年畫上句號。
好消息是,2009年中航系收購上廣電NEC,成爲了今天的"深天馬"。據大屏君了解,目前天馬是全球中小尺寸半導體顯示市場的領軍者,特別是在新型車載市場位列市場份額第一。天馬主要制造基地在廈門和武漢。雖然上海依然擁有産線和研發項目,但深天馬的布局中心已經離開廣電NEC的起源之地——上海!
上海在新型顯示上的布局之早,還體現在另一家企業——和輝光電上:公司首期項目于2012年11月破土動工,是國內第一條、設備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第4.5代低溫多晶矽(LTPS)AMOLED量産線。不過,在此後OLED技術在大陸大規模産能建設潮、技術叠代潮中,和輝光電並未能把握住領先機遇。其在規模上不及維信諾、京東方,在8.6代線投資上也落後下來,在印刷顯示上布局不及TCL。
總之,大屏君對上海地區新型顯示産業的發展始終有一種"起大早趕晚集"的感覺。上海顯示産業鏈集中表現出在規模化競爭時代戰略路徑與投資強度過于保守,以及向上海之外擴張、引入新投資人方面的謹慎性。這使得一旦行業開始規模比拼,上海迅速失去了其在LCD和OLED上"先手入局"的時間優勢。
聚焦新型顯示,上海應該"急迫"起來
《上海市下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主要瞄准Micro LED、硅基OLED、柔性显示等前沿显示技术路线,从材料、设备到量产进行深度布局。但是,这次上海的"时间"节点,与LCD、OLED时代的领先格局截然不同。
大屏君了解到,Micro LED、硅基OLED、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现在已是全国全面开花的战略竞争格局。不要说与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比较,即便是与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比较,这次上海的入局也有些晚。特别是Micro LED、硅基OLED在安徽、江西、湖北等都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产线量产的阶段,实现了市场化供给。
不過,相對于産線建設上的落後,大屏君認爲上海在新型顯示産業至少有三大優勢:第一,人才優勢、研發優勢,這也孕育出一系列研發性行業企業。例如,上海顯耀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JBD)成立于2015年,公司始終專注于MicroLED微顯示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擁有自主背板設計、MOCVD材料生長、MicroLED微顯示面板加工制造與封裝測試、軟件硬件驅動設計等技術。
第二,擁有國際視野上的優勢。我國新型顯示産業鏈整體發展位于全球領頭羊位置,未來"大頭産能和産品必然面向國際市場"。上海作爲中國百年曆史最強的對外窗口,有利于開拓海外需求市場,並引入相應國際人才。
第三,上海擁有新型顯示上下遊本土産業鏈基礎。例如,車載市場可以與上汽形成協同;微型顯示需要的矽基板涉及半導體晶圓産業鏈,上海擁有光刻機研發方面的優勢、擁有中芯國際這樣的國內頂級晶圓加工與研發企業。《上海市下一代顯示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也提到,依托上海半導體産業優勢,在光波導、驅動芯片、核心裝備、關鍵材料等環節突破一批"卡脖子"瓶頸,支撐國內顯示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此外,大屏君認爲,上海爲新型顯示産業的發展還需要提供另外一個關鍵支撐——那就是,新型顯示産品、技術和應用的落地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尤其是處于市場化早期的技術,需要大量能承受重大損失的"高風險"偏好資金支撐。上海作爲我國金融中心和國際化金融舞台,能夠爲"新型顯示"注入更多金融資源。爲此,上海將加強對顯示重大項目資金保障,通過專項基金予以支持,支持龍頭企業對關鍵技術環節開展並購收購。
基于以上優勢,雖然新型顯示項目在我國很多地區已經"落地開花",但上海依然有希望成爲一個"中心"玩家。大屏君注意到,上海已經提出"打造電子材料交易平台,加強顯示材料供應鏈服務"、"探索建設電子紙創新中心,整合行業資源協同創新"、"支持在上海超高清視聽産業集聚區打造未來超高清顯示創新中心"、"組建智能眼鏡産業聯盟,實現産業鏈上下遊緊密協同"……可見,上海的目標不僅是要造産品、要深入前沿技術研發、要深入從材料到裝備的整條産業鏈布局,更要做"新型顯示的中國中心",乃至全球中心。
認清優勢,打造新型顯示"真正戰略高地"
大屏君對比了《上海市下一代顯示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與全國各地已落地的新型顯示項目,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即上海市的規劃特別側重差異化競爭、特別側重對現有産業鏈條的補位。
全國已落地的新型顯示項目,大多數呈現出"面板産能"引領的格局,更注重産出規模、投資規模。這既與半導體顯示産業鏈以面板産品爲樞紐的産業結構特色有關,也與很多地區對顯示産業鏈全鏈創新配套能力不足有關。而上海市的規劃,則側重其他地區的"鏈能"不足短板,特別強調關鍵材料、設備和器件上的集群聚焦,同時也隱含了對上下遊市場的"突破全球卡脖子瓶頸、以及國産替代"的戰略目標。以此爲基礎,上海新型顯示産業,更具有了一層以上海優勢資源和創新能力服務全國産業戰略升級的"宏大意義"。
從某種角度看,這不僅是上海市"新型顯示産業規劃'後發'的必然錯位戰略",也是我國整體新型顯示産業日漸實現全産業鏈"本土創新"、構建"中心平台型"産業鏈能力的新嘗試。
大屏君認爲,上海入局新型顯示産業,必然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行業升華"。這意味著我國新型顯示産業創新投入的增加,更意味著産業格局將從規模競爭向質量競爭、從單一産品競爭向全産業鏈協同競爭轉變。上海憑借其獨特的金融、人才、國際化優勢,有望成爲新型顯示産業的技術策源地、標准制定者和高端制造中心。在新型顯示這場全球競賽中,上海雖起步稍晚,但若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精准布局産業鏈關鍵環節,仍有機會實現平台級的跳躍,爲中國新型顯示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